月,由省自然资源厅主办,市规划资源局协办的“共绘苏乡”活动推进会在宁举行。规划师下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今年市规划资源局启动的“以人民为中心,为社区而规划”责任规划师活动,标志着南京的责任规划师工作从探索尝试走向步步深化,视角由“技术路线”转向“从居民生活出发”,组织模式由总规划师“一支笔”发展到由各种专业背景人士构成的规划团队协同工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建邺区的社区规划师们,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微设计”让老百姓得到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作为80年代国内新建小区的样板,位于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占地面积高达68.85万平方米的南湖片区,以其超大规模、整体规划、配套齐全、人口密集,被人们称作“新兴小城市”“江苏省第一小区”,当年的同志曾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对外宾介绍。
如今,40年过去,南湖地区早已成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热闹的夜市、琳琅满目的街道生活,南湖菜场等多家特色市场,胖子砂锅、陈林鸭子等传统老字号……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和烟火气息,让人流连且印象深刻。这里,不仅有着一代人的芳华,也是为本地人所熟知的“小吃天堂”,承载着无数老南京人的珍贵记忆,成为了南京最具市井气息的特色社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湖片区开始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停车位显著不足、社区用地和服务设施不够;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滨水空间特色不足;虽然市井气息浓厚,但是缺少品牌效应……南湖片区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南湖片区的改造以“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质、有温情”为目标驱动,建邺区、市规划资源局建邺分局、莫愁湖街道以及14家专业设计机构等多方配合,探索有温度、可持续的社区规划编制模式。
2019年,建邺区推进“规划师进社区”工作,以老百姓关注的“街角、墙角、边角、视角”为切入点,聘请社区规划师,开展社区微更新。社区规划师既有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教授、老师,有从事社区规划和服务的社会组织,也有南京市城市交通研究院、省城市规划院、建筑设计事务所等设计院的骨干规划师,还包括一些新型的设计服务平台等,多专业融合推动南湖片区微更新。
规划师们抱着自愿和情怀,持续服务于社区微更新,为城市更新作贡献。莫愁湖街道的13个社区按网格进行划分,社区规划师们在各自负责的社区进行对接调研,运用“城市体检-愿景谋划-营造规划-活力孵化-项目计划”的更新规划方法,制定更新项目库并提出更新构想,通过全民参与、精细设计、共同缔造,采用小尺度、针灸式介入方法,在留住乡愁的同时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近年来,南湖片区开展了“宁好莫愁共同缔造”社区营造论坛、“微空间·we更新”设计竞赛、小小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社区营造最新理念与方法,吸纳对社区更新有兴趣的各种专业人士,形成“共建共享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南湖乃至整个建邺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多方协作成立了南京市建邺区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这是江苏省‘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工作站中唯一的社区型工作站。”宁好更新促进中心的牵头召集人、段进院士团队主创刘红杰介绍说,“中心致力于探索上下互馈协调、‘人文地产’一体、公众全程参与、设计动态优化的完整城乡更新模式,并持续推进实施。”
该中心由东南大学协同南京各大高校优秀师生及企业院所技术骨干共同成立,段进院士担任总顾问。截至目前,参与中心活动的师生和志愿者已超千人次,举办讲座150余场、受众超两万人。
建邺分局局长熊卫国表示,“南湖片区的微更新以‘城区空间提质、街区社会治理、社区生活营造’为抓手,以共同缔造为特色,以针灸式介入为手段,以社区综合品质提升为目标,切实让老百姓得到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位于南湖片区核心位置的车站小区,建筑间距较为局促,位于小区中心的文化馆,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屋顶及外墙漏水严重,内天井因为各种搭建光线昏暗、破损不堪。面对更新工程立项性质、资金预算、周边居民利益等制约因素,社区规划师们在满足基本功能保障的同时,以有限介入最大限度地结合居民生活痛点改善、提升环境和品质。社区规划师、ARCO安构建筑设计事务所主任贺颖表示:“我们在改造中增加了一些有温度、有色彩的设计,让微更新后的空间更契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文化馆的入口处,社区规划师增加了一条横向展开的灰色金属屋顶,覆盖了入口和垃圾站,不仅入口的仪式感强化了文化站的特点和气质,而且垃圾站也免受雨淋有效避免了环境影响。结合无人管理系统,在建筑一层西部原有图书室基础上,文化馆新设立了一间小小的24小时图书室,在西侧单独设置出入口,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全天候阅览的空间。
原有东侧天井连接文化站入口,西侧天井为社区老人餐厅,中庭是老人们排队打餐的场所。中间砌的实墙和被遮光布盖上的玻璃采光顶,使得中庭空间极为昏暗。贺颖指出:“虽然不在更新资金立项范围内,但这个空间的改造十分迫切,我们反复调研沟通进行了创意设计。”最终,一层的玻璃屋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二层屋面增加了一个更大的玻璃采光顶,阳光被引入到一层,天井中的实墙被改成半透明玻璃砖墙,东侧天井还增加了室外座椅,整个老人餐厅变得通透、充满阳光,老人们也有了休息聊天的场所。通过两侧内墙面的明黄色涂料以及走廊铝合金吊顶处理,建筑空间的凝聚力和活力都得到了加强。
近年来,南湖片区微更新的探索经验,正在不断被复制到建邺乃至全市其他小区,让更多居民享受着“四有”城市更新的小美好。
南湖片区微更新过程中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如今已在江心洲洲岛和园社区得到了延续。
在社区规划师的带领下,洲岛和园社区的儿童通过儿童议事会活动走访社区,发现社区闪光点和问题点,进而设计出儿童友好地图、斑马线和标识标志。在和苗议事会讨论中,有儿童议事员提出江心园儿童活动广场的景墙太过于单调,希望能在景墙上画上墙绘。社区为此专门开展了一场墙绘设计的活动,通过儿童参与式的方式收集儿童创意,践行儿童友好理念,最大程度还原儿童心中的画面。整个绘制墙绘过程,还邀请了儿童议事员一同现场绘制。
墙绘的主题为《童心协力 守护长江》,画面的主角是儿童和江小葡、江小洲,孩子们的初心是想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一起保护长江、爱护江豚、守护母亲河。社区规划师、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介绍说:“江小葡、江小洲,是洲岛和园社区儿童议事员的化身,由儿童自己设计出来的,他们一起坐着小船在长江上打捞垃圾、保护长江环境,让江豚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墙绘完工后,不断有儿童前来合照。周边居民表示:“原本这只是一处景墙,现在加上了墙绘内容,和周围景色更融成一体,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也感觉整个广场更温馨了,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银杏里文化商业街区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杨志疆设计团队接手前,段进院士团队已对该区域做过非常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因为地块本身的重要性,方案在定稿前有过多轮比选,多次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及专家论证会,试图能将建筑、景观、功能、商业运营、文化内涵等多种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
整个街区采取结构主义的设计策略,探讨以单元模块组合的方式来创建整个街区,以“树林下的花海”为意向,确定六边形为基本形态,切割、变形最终形成抽象的“花”的意向。杨志疆介绍说:“银杏里的建筑总体体量不大,设计应具有独特性,激活场地活力,形成与周边文化产业联动的自成一体的文化符号,并结合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红街区,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步行空间和商业服务空间。”
针对街区内植被密度高的现状,段进院士建议在树木之间见缝插针地放置一些可消费、可停留的户外座位,打造合适拍照、被观赏的休憩空间,用文化、艺术等潮流主题进行业态赋能,实现新经济多元业态并行。这些既有高颜值又兼具实用性的临时性建筑和服务设施,成为了银杏里最吸引人的网红元素之一。
依据用地大小和商业功能,用基本单元组合成具有外围护和气候边界的五个商业,单体的体量和层数各不相同,组合方式也各不相同:两个一层建筑采用基本单元组合加幕墙围护方式,较大体量的一组建成后被装修成餐吧,单元伞在室内得以基本完整地保留,棱形天窗使得整个顶部空间非常有特色,整个餐吧显得与众不同;三栋两层建筑的伞状单元进行了变形处理,取消起翘部分,伞状单元变成了稳定的六边形,使得内部空间更实用。
凭借富有特色和辨识度的创意设计,“银杏里文化商业街区”迅速变身为“文化新客厅、消费新标杆”的网红街区,开街当年这条普通的银杏大道就入选成为江苏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之一。
正如段进院士所言,社区规划师的全程陪伴,有效架设了政府、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紧扣双方需求、痛点,用更具温度的更新设计重塑生活品质,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多方的共同缔造下,南河边、南湖东路、怡康街三个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即将亮相,长虹路滨水休闲街区、河西大街体育主题公园明年也将陆续建成,周边居民的生活将更“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