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综合体育建筑档案对话张志晓丨从定格图像到动态画面的设计转化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05
 BOB综合体育建筑师有时就像一个导演,建筑从设计到场所构建的转化过程,就像电影从定格图像到动态画面的形成过程。  每个建筑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建筑师的梦,我也不例外。从接触建筑学伊始,我就对建筑大师心怀崇拜和敬仰,想像自己未来也能成为一位很出色的建筑师。  但当真正从事这份职业,让梦想照进现实时,慢慢地感觉自己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实影响的结果BOB综合体育。  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大致分为

  BOB综合体育建筑师有时就像一个导演,建筑从设计到场所构建的转化过程,就像电影从定格图像到动态画面的形成过程。

  每个建筑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建筑师的梦,我也不例外。从接触建筑学伊始,我就对建筑大师心怀崇拜和敬仰,想像自己未来也能成为一位很出色的建筑师。

  但当真正从事这份职业,让梦想照进现实时,慢慢地感觉自己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实影响的结果BOB综合体育。

  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自内心喜爱建筑学,另一类则只是将其定义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BOB综合体育。于我自己而言,从业建筑师的这十多年,也经历了在坚持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阶段。刚开始理想很丰满,但在实际操刀项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棱角都被现实磨平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所坚持的理想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得下去,坚持下去后能不能落地。

  如今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自己会不断地根据现实调整状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之后再做出选择。遇到好的机会,会尽力把握住并努力把作品完成至自己的理想状态,即使有一些争议,也会在作品中尽量体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

  我是偏感性的一个人,也很有理想主义色彩BOB综合体育。对于一个感性的人,刚开始会很难采纳别人的建议,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是最好的。在做事过程中会经常给自己设立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并非是针对某件事,比如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城市发展到怎样一个状态,都是没有设限的。这种底线有时候可能是一种自我的屏障。

  随着阅历的积累和现实的磨砺,自己的底线慢慢降低了。在原则坚守的前提下,底线变低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自己对一些人和事以及一些社会既定规则的接纳程度提高了。相对于之前,我会更善于发现其他人和事物的闪光点,并且尝试去接受评判。视野在逐渐开阔,也可以理解、容纳更多信息。当自己开始接纳以后,新旧理念在脑海内融合,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生的东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棱角分明。而是会更多地换位思考,多站在甲方、投资人和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会有三种不同的状态,自己独处的状态、对外社交的状态、和亲近的人相处的状态。

  当有时间独处时,我比较喜欢喝咖啡或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伴随不同的年龄层或不一样的心境,我对电影的感触或受到的启发也不同。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过不去的坎时,我会把喜欢的电影找出来,沉浸其中让自己思绪放空。放空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也许思考的内容跟电影本身没有多大联系,但在这个游离的状态之下,已经找到了某个平衡点。

  在外与人交流时,我不会将独处的沉默状态带入工作BOB综合体育,相反会表现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外出社交、出差开会可能更需要社交性的表达。在不同的阶段,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也会根据实际状况有所调整,但这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历练,能够使自己在另一个维度上有所拓展。

  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跟关系要好的朋友或亲近的人相处。虽然有时候也会因不同的观点争个面红耳赤,但这也是一种非常放松且自然真实的状态。

  这三种状态不是割裂的,而是在相互交织中不断地往上攀升,形成一些环环相交的圈。

  艺术本身都是相通的,电影和建筑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现在备受关注的未来建筑、绿色住宅等概念,在科幻电影中的呈现方式会提供给我们更多维度的借鉴思考。商业大片中的强烈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审美趋向。

  每一部电影都有特定的剧本,每一个建筑也有它自己的故事。对于建筑师来说,做项目的时候,就是在充当编剧或导演的角色。建筑从设计到场所构建的转化过程,就像电影从定格图像到动态画面的形成过程。

  电影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感官享受,即通过视觉元素传达故事背后的蕴意。建筑给使用者带来的是一种身心体验,即通过建筑本身的空间力场表达设计背后的逻辑思考。而建筑师则是为人和其活动的空间创造连接的纽带,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转化成可落地的实体建筑,让人真实地走进空间里去感受。

  作为导演和编剧的同时,建筑师也是一名推销员,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定格成画面,向观众去展示。让大家明白,未来在这个场所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场景,参与活动的人会是什么状态。作为推销员,对市场趋势和大众需求要有极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

  因此,电影发行和房地产开发都不是创作者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群行为。在项目配合过程中,不同专业的人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大家的出发点也都不同,但是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只有在不同意见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完成最终的成果。

  现在整个大环境中,同质化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不代表这件事情是不好的,至少有一个好的标准可以探讨,因为审美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在学习国外成熟的开发经验。大众审美认知从最早期西班牙、新古典风格,到后来百花齐放的意式、德式、英式风格等,经历了一个迭代发展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内心其实是不喜欢同质化的,我希望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更纯粹一些。但身处社会大体制,难免要被浪潮裹挟进去。所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做一些相对不一样的东西,避免同质化浪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讲,房子还停留在刚需状态。买了房住进去以后,很难有真正的家的归属感。即使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也感受不到太明显的差异。这样的房子本质上是一种量化生产的商品,我们研究房子的户型、外立面设计等BOB综合体育,都是为了让它成为一个好销售的商品。只有每个人都去掉社会标签,关注自己真正的审美和需求。我们的房子,可能才真正具有房子的价值。

  建筑师则需要回归本源去思考建筑,从本源的需求和价值出发,克服这种形式的同质化。

  南京“锦麟融誉”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都花费了很多功夫,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是值得的。南京是“六朝古都”,面对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承载历史,融合新生,赋予项目与城市当代文化新价值,是我们必须慎重探讨的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地产项目,兼具商品属性,需要考虑很多现实因素。

  对于这个项目的初期思考,我们希望大到规划布局,小至细节机理,都能够深入文化内核,营造空间的意境和气场。

  “砖”这一元素,正是历史的载体,以一种沉稳感、包容性和承载力,体现并塑造着我们对场所的想象力。

  规划层面,我们借鉴了中国古典院落宅邸空间布局的方式,打造出一个三进庭院式的空间:第一层空间通过一片纯净的水景和封闭的青色砖墙,使寂雅气场在空间之中回旋;第二层空间由旋转楼梯连接,给人在心境上的释放之感。整个空间序列层层缩放,从前场的静谧禅意,到入口的神秘好奇,再到后场的豁然开朗,使得空间在最后达到高潮,涌现美好,体现传统空间格局中“前礼序后自然”的空间属性。

  空间营造层面,结合每个空间所处的功能节点,对空间尺度与形态进行反复推敲,用其自身所产生的作用力让人自发地去探索游弋,使这种体验感恰到好处地缝合于我们的动线设计。

  玻璃与实墙面的虚实划分,使示范区南面整体形象像是一本翻开的书、打开的画卷。运用现代材料去塑造新的文化体验。产生新与旧的对话与碰撞。

  我们希望建筑给人带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官体验,而是能够通过对空间的深入感受,发掘并感悟其文化属性,从而让人、建筑、城市文化达到多尺度融合。这种融合会重新赋予城市建筑以当代文化新价值,并且重塑我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居住方式,尝试唤醒我们对于此地、对于这座城市的深层记忆与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