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王引:关于新时代城市设计新容量的思考BOB综合体育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2-21
 BOB综合体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家需求下,以往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技法、规则等等是否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新时代的特征、对城市设计对象的认识升级、对城市设计学科的认识升级、城市设计的新容量需要新方法四个方面,简短谈谈关于新时代城市设计新容量的思考,供同行们批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在全世界流行并获得普遍认同。当时的中国(乃至现在)是一个发

  BOB综合体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家需求下,以往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技法、规则等等是否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新时代的特征、对城市设计对象的认识升级、对城市设计学科的认识升级、城市设计的新容量需要新方法四个方面,简短谈谈关于新时代城市设计新容量的思考,供同行们批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在全世界流行并获得普遍认同。当时的中国(乃至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刚刚开始起步,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达到约64%,对于14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已经不低,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快速城市化的经历使我们对城市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规划工作中,更加关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内容,更加关注各物质要素的统筹利用,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世纪以来,国家逐步认识到生态与生物多样化的重要性,将人类活动,尤其是对自然生态影响较大的城市活动,融入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进行统筹考虑,提出了顺应自然规律的人类发展理念。

  2015年,国家时隔30年再次召开了中国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提到了“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若干个“量”的控制,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

  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生态生物多样化的生态观已经渐入人心,由此产生了现代生态文明观。国家城市建设的战略转移、大规模开展的城市更新活动、美丽乡村建设、自然环境改善、动物植物的物种保护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我国近年来在物质及精神层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现象,提升了实质的认识。这是客观事物发展必然性与人类认识发展必然性相结合的结果,尽管仍有不足,但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来探讨新的观念理念。这些新的观念理念会影响众多学科的发展,包括城市设计学科。

  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已由外扩(新区开发)转向内优(存量空间的再作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存量空间再作为的需求,导致了以往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需要调整及完善。

  例如,曾经宏大叙事增加城市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是顺应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但一味地持续下去,会出现城市无序扩张、供多于求等诸多问题,故需要适度压缩、紧凑发展。这些年来,全国各个城市在工业设施改造等存量空间再利用方面已经出现很多成功案例,并且仍然在如火如荼地探索之中;责任规划师下基层、进社区的活动,实际上是把原来有形的图纸转变成了无形的图纸,通过从业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达成实质上的转变。这些探索性的工作需求促进了规划设计多样化发展,是客观规律。

  新时代的观念理念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促使我国的土地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重新审视学科的宗旨、内容、框架、标准等。2018年国家成立了自然资源部,通过制定相关规划及规则对全域范围内的全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统一管理。如何理解“自然资源要素”?笔者认为,地球范围内,包括大气层,可能还包括外太空,所有物质的存在及其衍生物,包括人类物质与精神遗产等等,都是自然资源要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城乡规划学名词》中梳理了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如图 5),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城乡规划工作涉及到的学科是非常多样的,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升级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理需求。

  全域、全要素的五级三类四体系国家国土空间规划(北京是三级三类四体系)是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升级版,是国家力图从宏观到微观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统筹管制的需求。在“全域”与“全要素”之间增加“全层级”与“全类别”,使之变成“全域、全层级、全类别、全要素”则更有利于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更有利于各自然资源要素在各层级(不同比例尺的空间)中统筹协调,更能满足国家治理的需求,也将有利于开展不同层级的城市设计工作。

  综上,观念理念的改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客观上提升了人类对生物多样化自然网络(包括城市、乡村、自然界)的认识,认识的升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是人类完善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核心动力。

  自人类有城市设计活动以来,城市即为其载体,千年如此;即使诞生了城市设计学科,城市仍然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星移斗转,时代发展,从观念理念、国家治理等等一系列变化,要求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至注重生物多样化的全域物质世界;也即全域范围内的城市、乡村、自然界都是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以往的城市设计而言,须增加乡野的内容;不但要研究物质组成的空间(空间的存在以及空间的组合),还要了解或认识这些物质产生的背后原因。城市设计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不可能精通行业内各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相关从业者告知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加以利用即可;所以“了解”相关知识很重要,它是沟通交流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了解”层面仍然不够,还应该“深刻了解”也即“认识”某些相关知识,以便在繁杂的问题中划分主次,提炼要点。

  我们需要“了解或认识”的内容既包括人工创造的建构筑物(这是原来的城市设计学科非常关注的内容),也包括半人工自然生成的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什么说是半人工自然生成?在农业、林业中,种子播撒下去,它的成长靠天、靠土壤(包括育种的各类设施),而不像建构筑物一样,完全由人类负责完成;渔业、畜牧业也是如此。当然还包括生物自然演进。

  我们应该以现代生态文明观认识城市生命体:所谓城市生命体,不仅仅是自然生态,还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的集合生态(城市与乡村中各类建构筑物构成的物质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精神生态,还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约束人类行为的制度生态(政治生态、体制生态、科学与技术生态、宗教与道德生态等)。这四个生态(自然生态、人类物质生态BOB综合体育、精神生态、制度生态)相互影响,彼此互为因果关系,体现为物种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体制多适性。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很多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特点,只要能够促进人的生存、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制可以不同。我们对复杂城市生命体的认知发展,会导致原有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同时看待物质世界的观点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人类物质生态中,坚固、功能、“形”与“色”、历史事件是建构筑物存在并得以延续的四个重要原因,也是建构筑物生命价值的重要评判要素。

  一个有价值的建构筑物若腐朽坍塌,所有的痕迹将随之消失,其固有的价值也将无法完整展现,所以坚固是第一性的。

  那么如何来看待人工建造出来的建构筑物的生命价值?若将每一个人工建造的建构筑物都视为有机生命体,其生命价值如何体现?物竞天择的法则取决于物质客体的存在,还是取决于人对物质客体的主观评判(人的认识)?我们无法回避这些哲学问题,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活动中尤为如此。

  城市生命体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物以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在其中于不同时段互为主次地构建了相对平衡。相对的平衡在绝对的运动中发生变化,平衡被打破,其中各物质要素此消彼长,重新构建新的平衡,这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现代生态文明观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将原本就存在但不被关注的自然资源要素设定为新的认识对象,会极大地丰富研究内容;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也会随之增加。

  古往今来,城市生命体中存在着两种城市设计活动,一是民众的朴素城市设计活动,二是精英的经典城市设计活动。民众的朴素城市设计活动伴随着人类聚落的形成,一路走来,并且仍将持续下去;它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虽不一定登大雅之堂,却营建了城市的绝大部分空间,是城市活力空间的重要贡献者。精英的经典城市设计活动以宗法礼仪及学术理论为指导,满足某地某时的主客观需求,精巧设计,营造空间;构建了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地标节点等重要场所的重要贡献者。

  民众的城市设计是大地,是土壤,精英的城市设计是大地上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森林,森林的衍生物提升土壤的厚度与肥度,进一步促进森林的物种多样与生长。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今后,城市设计不但要发扬光大精英的经典城市设计,还要向民众的朴素城市设计学习,并引导提升民众的朴素城市设计活动;也即有意识的城市设计活动(精英与经典)与无意识的城市设计活动(民众的自发行为)互为补充,共同营建城市高品质空间。

  1.0的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内部形体空间的研究,专注详细空间处置的设计方法,关心人的感觉(人的心理需求、人的行为需求),力图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微空间;

  2.0的城市设计关注建筑及城市功能的研究(包括产业业态),力图寻找并认识构成城市空间的内在驱动力;

  3.0的城市设计对投资及城市管理进行研究,力图将图纸上的城市设计(要求)转变成城市建设活动,实现将图纸上的空间设计以及空间管控变成实体空间;

  4.0的城市设计在增加新的研究对象之后,会因新对象而产生新的内容BOB综合体育、新的认识、新的方法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就学科的迭代发展而言,未来也会积极探索,完善相关内容。

  城市设计的初衷是研究并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形态,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城市、乡村、自然界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城市设计应该也必须研究并深浅不一地认识组成这些空间的各类物质要素,以及对这些空间的人类感知产生影响的各类元素,例如建筑材料、植物、动物、天气、色彩、尺寸等等。

  如此一来,城市设计的内容应该包罗万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细分学科已成为日常的时代,包罗万象无疑很难聚焦重点,从而混淆城市设计的专业属性,导致学科发展走入死胡同;抓大放小与“拿来主义”方为正道。所谓的抓大放小,是在相关的物质要素中选择最主要的、和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内容;“拿来主义”是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借鉴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了解”,搭建沟通的平台,化为己用。

  侧重于“形”与“色”的研究是城市设计的“道”,达成此“道”的方法论是城市设计的“法”。因此,城市设计是研究并设计城市、乡村、自然界的“形”与“色”的方法论;认识城市设计的“道”,才会有城市设计的知行合一。“道”是宗旨,是目的,应当明晰。城市设计强调的是“形”与“色”,其他内容可以交由相关领域(学科)去深入开展,例如产业研究离不开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管理者等等。

  随着城市设计学科持续在自然资源要素中游戈BOB综合体育,对学科的宗旨、内容、技术、路径、功效等也将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用方显价值。

  新时代的特征、城市设计对象的丰富、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在客观上导致了当代的城市设计增加新容量,其中新时代的观念理念提升(认识的升华)是新容量的本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人为先知先觉提出的观点。因此我们的探索首先应该了解并认识时代特征、对象变化、学科发展的客观性,然后去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在现代生态文明观方面,“天人合一”的观念理念更新,会导致所涉及的内容无限量纲。如何梳理这些内容,搭建框架,划分学科职责,值得探讨。

  在生物多样化的物质世界方面,以现代生态文明观的要求,增加城市设计关于乡村、自然界等方面的内容。现代生态文明观会丰富我们的世界观,由以往较多关注独立的物质,调整为更加关注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的内因及有可能派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果。

  在城市生命体的四个生态方面,自然生态、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制度生态都会产生众多的新内容。

  在国家治理方面,统筹各资源要素,规划与设计应该建立“四全”(全域、全层级、全类别、全要素)的思维与标准。在“国土空间规划与设计”大背景下,各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更新观念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方有可能在技术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形成共识,制定标准,步调一致。

  在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方面,城市建设已经由外扩转向内优,需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的新内容与新方法。这方面各省市都在探索,例如北京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各地区依各自的条件制定各自的规则,依规则行事。

  在精英与民众互动方面,持续探索公众参与的内容与方法,逐步扩大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城市设计方法论方面BOB综合体育,要进一步加强“形”与“色”之“道”与“法”的研究。笔者认为即便在某些优秀的实践方案中,目前仍存在“道”与“法”的混淆。

  简而言之,新容量包括新增的内容、新的技术方法、新的技术标准、新的技术规程、新的政策制定、新的实施路径。

  “新方法”到底是什么?“道法术器”也。“道”是宗旨,从字面上理解,是道路BOB综合体育、方向、目的,当宗旨和目的非常清晰的时候,目标也随之明确;“法”是方法论,法则、规则、法律条例等等都是法的内容;所谓“术”是在技术工作中的一些技巧、规则,更偏重于技法;“器”是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将结果转化为成果。

  从实操角度,我们应该:循天人合一而悟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场去思考具体的城市设计活动,明确其宗旨与目标,实现对项目的认知。

  图 19 《北京中心城高度控制规划方案》天际线引导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提供)

  依地区条件而参法。在具体的城市设计活动中,如何依据对“道”的认知而采用适宜的方法,是决定项目成效的关键因素;也即技术人员在项目的初期就应该统筹分析,确定战略战术。例如:巧妙而严谨地搭建设计要素的平台、综合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客观情况、有可比性的案例城市的同尺度比较……。

  图 20 《北京中心城高度控制规划方案》三维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提供)

  寻技术技巧而理术。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多种多样的技术方法,有宏观分析研究,有中观尺度把控,有微观空间处理,有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有新技术应用……,诸多的技法中有哪些适用于某个项目,需比选需实证。

  图 21 《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林地与基本农田的处理(图片来源:项目组提供)

  应实施需求而明器。依据目标的需求,城市设计的成果或简洁或繁杂,或图纸或图则,科学实用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图 22 《北京中心城高度控制规划方案》划定基准高度管理分区(图片来源:项目组提供)

  总体来看,城市设计方法将随着城市设计新容量而不断丰富,并且在实践中逐步稳定,形成规则,完善城市设计及其方法论。

  相对于人类,关注人类行为并为这些行为营造舒适空间的城市设计学科是短暂的。

  以天人合一之理念,汲取大地之精华,回馈人类之主见,是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自然之路,也是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